今天是
欢迎访问国家治理研究院!

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活动
学术讲座

第三期国家治理大讲堂:通用人工智能及其社会科学意义

第三期国家治理大讲堂:通用人工智能及其社会科学意义

张思怡、刘彬彬

625日上午,第三期国家治理大讲堂在东五楼五楼会议室举行。美国天普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系副教授、《通用人工智能》杂志主编王培做了题为“通用人工智能及其社会科学意义”的学术讲座。来自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多个院系的师生共同参与了此次跨学科的对话。本次讲座由国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员齐海滨教授主持。

齐老师首先向大家简要的介绍了王培老师,并代表国家治理研究院对王老师的到来表示感谢。随后齐老师提议在座的各位简要介绍自己,来自计算机学院、机械学院、光电学院、医学院、法学院、历史研究所、哲学系的多位老师和同学在自我介绍之余表达了对于此次讲座的期待。紧接着,王老师对此次讲座的题目进行了解读,称此次讲座实际上是一次跨学科的workshop,他负责讲解通用人工智能,而来自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的成凡教授则将为大家介绍法律和认知科学之间的关系,以及人工智能可能给社会带来的影响。

王老师首先谈到当下主流的人工智能的研究方法,并表明他的团队所做的通用人工智能(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研究与当下主流研究方法具有较大差别。在他看来,目前主流的人工智能研究及实践最多只能算是人工智能的隐喻,研究的对象仍然是专用系统,而并非与人脑相媲美的通用系统,而通用系统和专用系统实际上是两回事,二者的研究目标、研究手段、研究方法和评价标准都相差甚远,所以当下的人工智能算不上是真正的人工智能。主流的人工智能研究基本上是从逻辑学的角度即从公理推出定理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然后在计算机中重现这一逻辑过程。然而,王老师的研究初衷是希望能研究人的思维过程,研究人的大脑,找到人脑的工作规律,并在计算机中重现这一过程。他认为人当然是讲逻辑的,但并非逻辑学所说的数理逻辑,人更多的是在过去经验的指导下来行为,这也是合乎理性的。所以他希望能对传统逻辑进行局部的修改,也就是他随后将要提到的非公理化逻辑,并在这一约束条件下进行人工智能系统的开发。

王老师提到现有关于“智能”的观点更多停留在对于“计算”的认知,所谓“计算”即在知识和资源相对充足的条件下解决问题的机制,而真正的“智能”是在知识和资源相对不足的条件下解决问题的机制,所谓相对不足是指设备有限、实时工作、开放内容的情况。人工智能应该具有极强的适应性,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以过去把握未来,以有限应对无限”。而通用人工智能则强调智能的通用性,即与具体的领域无关,强调智能的整体性,即多功能协同,所采用的技术路线是集成模型或者统一模型。通用系统不是专用系统的扩展或叠加,与专用系统具有本质上的差别。

通用人工智能建基于相对理性的智能,它指的是相对不足(指设备有限、实时工作、开放内容的情况)的约束条件,而这一约束性条件与传统的数理逻辑、概率统计和计算理论的公设是相冲突的,是基于新的理性原则——相对于已有知识、资源的最优。通用人工智能并非什么问题都能解决,系统的智能不是由解题能力来确定,而是由约束条件和适应能力来确定。通用人工智能系统具有通用、统一和划界合理的特征。

在大家的强烈要求下,王老师向大家介绍了这一智能系统——非公理化推理系统(Non-Axiomatic Reasoning System,简称NARS(纳思)系统)的工作原理。所谓非公理化是指所有信念都有可能有现存的或潜在的反例,因此没有“公理”或“绝对真理”,在这一条件下建立基于相对理性的非公理化逻辑(Non-Axiomatic Logic,简称NAL)体系。非公理化逻辑体系在概念上分为9层,一层一层逐步扩充非公理化逻辑的话语、语义和推理规则,在第n层先构建一个公理化的“继承逻辑”,然后加入相对不足条件将其转化为NAL-n。随后,王老师向大家展示了NAL子关系逻辑图及其工作过程。

王老师坦承,研究通用人工智能的最初动力是来自于“认识你自己”,想探究一般意义上人脑的思维过程究竟如何,而当离开人脑这一特定载体后思维是否仍然可以运作。带着这样的疑惑,王老师扎根通用人工智能已经足有三十年。在谈及通用人工智能可能给社会带来的影响时,他认为相较于手机、互联网等技术,它带给人类的冲击将更为巨大,我们要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应对其所带来的挑战,但也不需要反应过度。

来自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的成凡教授简要地向大家展示了法律与认知科学之间的关系以及aufors系统。他提到在法律规则的制定中,尽管公平认知在法律中占据主导地位,服从80\20法则,但是情感认知和效率认知也在其中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员、哲学系陈刚教授在点评中提出,人的思维是多向度、多层次的,如何把它容括进一个人工的系统中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他对王培老师的项目抱有信心,也对于王培老师的NARS系统最终能在多大程度上接近人的真实思维表示怀疑。他建议王培在研究过程中除了进行逻辑的推理,更加关注普通人思维的实际案例和科学家研究时的思维活动。关于人工智能的损害可能性,陈刚教授认为这是一定会发生的,不可避免的,需要我们提前预估、平衡不同群体受损害的可能性并提出规制机制。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员、法学院饶传平副教授做了精彩的评论。他认为,让机器人像人一样思考,赋予机器人因时间、际遇获得经验、情感而成长的能力。这样,科学家初始设计了一个机器人后,他会像婴儿诞生之后一样随着际遇和教育、经历而长大,获得无穷的可能。这是美国天普大学王培教授集30年之功即将推出的他称之谓“通用机器人”。从法学研究的视角,饶老师认为法律人将面对的问题是,这还只是机器吗?他如何与人互动?他有成长和行为的边界吗?如何给出边界?他在法律上是否可以获得人的地位承担人的责任以及如何承担责任?对纳思的行为规范,需要科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伦理学家法律学家共同努力去制定。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员、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赵泽林副教授也表达了他的听讲感受,王培老师的研究把理性主义和经验很好地结合了,弥补了以往研究的不足。他称赞王老师的研究目标很远大,以人工的方式实现人的智能,是对弱人工智能研究的超越。经过王培老师的讲述,赵老师对人工智能也一改之前的悲观态度而变得乐观,对王培老师的系统技术抱有极高的求知兴趣。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员袁蹊很惊叹,他自己做早期教育的工作经历和对儿童智能成长的观察与王培老师的研究高度一致。他期待能够进一步将自己的观察所得与王培老师进行深入交流和探讨。

来自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历史所、哲学系博士生,华中师范大学法学院研究生分别就各自感兴趣的问题向王培老师请教,并获得了王培老师的细致回答。

齐海滨教授代表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对王培教授表示感谢,高度评价了本次讲座和来自理工科学与哲学人文社会科学老师、同学们的跨学科讨论交流。第三期国家治理大讲堂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