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 2月6日,《 人民日报 》第6版刊发文章《高校负责人和教授接受本报专访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文中,我校原党委副书记、哲学研究所教授欧阳康接受采访。文章分为三个部分:“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才能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完成立德树人任务”“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性,提高青年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热情”“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
文章称,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最近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高校的负责人、教师担负着重要职责。为此,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秦宣、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研究所教授欧阳康,请他们共话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要性、问题及对策。
文章在第一部分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才能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完成立德树人任务。为什么高校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
欧阳康认为,道理很简单,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任务。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欧阳康说,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巨大进步,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探索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获得的。大学作为中国社会的内在有机组成部分,不能不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能不走社会主义道路,不能不坚持马克思主义。这是必要的空间涵盖和必然的逻辑延伸。
文章在第二部分提出: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性,提高青年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热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在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欧阳康认为,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过程之中,但还不成熟,还缺少足够的理论辨析能力,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高校教师群体数量庞大,不仅在年龄、专业、学识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也有各自的价值体验和价值诉求,作为教师又承担着立德树人的共同使命,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文章在第三部分提出: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理论不彻底,思想宣传必然出问题。高校教师要以遵守宪法和法律作为课堂教学的最基本要求。绝不允许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言论在课堂上随意传播和蔓延。欧阳康说,要强化历史意识,引导大学生认真学习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了解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社会主义发展历程和中国社会发展历程的内在相关性与一致性,深刻认识当代中华民族选择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价值合理性。要强化实践意识,引导大学生走进火热的社会生活,认识当代中华民族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自觉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责任。
阅读原文请点击:
http://dangjian.people.com.cn/n/2015/0206/c117092-26520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