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者简介]欧阳康,男,1953 年生,四川资阳人,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哲学研究所所长、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主任、哲学学院二级教授、华中学者领军岗教授,曾任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等,先后被评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湖北省首届“最美社科人”等。代表作有《社会认识论导论》《哲学研究方法论》《欧阳康自选集》《对话与反思:当代英美哲学、文化及其他》《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等,其著作《民族精神——精神家园的内核》被翻译为英文出版,《在思想激荡与现实变革之间——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当代阐释》被翻译为英文、俄文、土耳其文、吉尔吉斯文出版,享誉国内外学界。
[访谈人简介]赵泽林,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兼职研究员。
[关键词]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 民族复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道路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既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盛事,也是载入人类史册的大事。在过去的100年间,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不仅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历史基础,而且为全人类探索更加积极健康的现代化新道路作出了重大贡献。为科学认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100年,深入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讲话精神,赵泽林对我国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哲学学院教授欧阳康进行了访谈,就如何从现代化这个全人类共有的基本视域,科学认识和正确理解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历史进程、丰硕成果及其世界意义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
赵泽林:尊敬的欧阳老师,您好!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1](P2)我们应当如何从总体上把握和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这份“伟大光荣”?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既实事求是,又非常振奋人心,同时又给我们科学认识和正确理解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逐步现代化的一百年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南。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充满艰辛而又无比辉煌的一百年,引领和促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通过百年努力所推动的中国社会进步史无前例,所创造的内容极为丰富,应当也可以从各种角度来理解这份“伟大光荣”。
我以为,这种理解既要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看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更要从现代化这个全人类共有的基本视域来看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习近平在讲话中同时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P3)因此,科学认识和正确理解中国共产党的这一百年,就要站在全人类、全世界的高度去理解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实现现代化,不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历史进程。
为什么要从现代化的视域来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可以先来设问和追问几个问题。大家知道,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中经历着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那么,第一,我们是从什么意义上站起来?我们是从帝国主义借助于现代化的洋枪洋炮对中华民族的沉重打击甚至民族危亡的困境中站起来。第二,我们是通过什么富起来?我们是通过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富起来。第三,我们如何更好地强起来?我们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强起来。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站起来、富起来还是强起来,都与现代化有着深度的内在关联性。而回首中国共产党百年伟业,正是通过引领中华民族加入世界现代化而创造出“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这两个“世所罕见”的奇迹,行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道上,这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百年伟业的关键点,也是我们从现代化这个特殊视域来梳理中国共产党百年伟业的特殊意义。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现代化事业的奠基
赵泽林:您刚刚讲到,我们可以从现代化的视域来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开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您认为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迈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怎样的内在历史联系?
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1](P3)我们讲一个民族是振兴还是复兴,二者的内涵是不一样的。讲振兴,任何民族任何国家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讲,而要讲复兴,就需要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在历史上曾经兴盛过,如果没有兴盛过,要谈复兴,就没有历史前提。第二,这个民族在兴盛后又衰败了,如果没有衰败,一直兴盛,也无所谓复兴。而这两个条件,对于中华民族都是最充分具备的,这就是我们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逻辑,也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启现代化征程的重要历史起点。
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经有过自己特别辉煌的历史时期,但近代以来又严重衰败了,后来才在衰败的基础上,提出了走向复兴。我们在历史上究竟有多辉煌?据历史经济学家研究,从唐宋开始到1820年,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总份额中曾高达33%左右,可谓三分天下有其一。我们后来又有多衰败?到1949年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总份额中只剩下4.6%左右。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历次入侵,清政府屡战屡败,丧权辱国,割地赔款,先后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北京条约》《辛丑条约》等,先后割让香港岛、九龙等大片领土,被迫开放口岸,仅《辛丑条约》便赔款本息达9.8亿两白银。也正是在帝国主义的铁蹄下,中国由封建主义社会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时我们到底败给了谁?直接的是败给了帝国主义的洋枪洋炮,从根本上讲就是败给了西方社会已经开启的现代化。
赵泽林: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视角和观点,中国曾经败给了“现代化”,深受伤害,但我们又试图迈向现代化。那么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所开启的现代化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现代化?
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但变成了帝国主义入侵中国的工具和帮凶,造成中华民族的巨大灾难,把中华民族几乎带入到万劫不复之境。以这个历史事实来看,西方的“现代化”与中国一贯所讲的“现代化”就已经有了许多的不同。现代化不仅是指人们所讲的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精神文化的现代化等,也包含了现代化的实现方式、实现途径、价值指向等。中国的现代化历来主张和平发展,主张全世界人民和平共处、平等发展、共同发展,而不是侵略、掠夺。
一百多年前,西方帝国主义依靠率先实现的“西方现代化”,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中国无数仁人志士奋起谋求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从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义和团运动等一路走来,但都失败了。在这个背景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一种新的现代化,发挥了开天辟地的革命性作用。毛泽东说,“中国有了共产党,这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为什么叫“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华民族由在现代化面前长期被动挨打,受尽凌辱,到主动奋起,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引下,在精神上由被动变为主动,主动谋求民族独立、国家主权和人民解放,并在此基础上开始中华民族的现代化道路探索,谋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不仅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也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在这样的意义上,从现代化的视角来看中国共产党百年伟业,我们就不难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深刻内涵,不难看到百年来中国社会的根本性进步,不难发现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中国和世界作出的伟大贡献。
要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其必要的前提是国家主权、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面对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中国共产党将打倒帝国主义与打倒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28年的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这28年的历程里,中国共产党不仅以极大的努力,成功探索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政党建设道路,由一个只有50多名党员的小党,变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国家的执政党,并且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毛泽东思想,成功探索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革命道路,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新中国,从而彻底结束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也为开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提供了必要前提。从这个既有历史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要实现的现代化,从一开始就是主张反侵略、反掠夺的现代化,是主张和平发展、平等发展和共同发展的现代化,是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促进全世界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共同发展的现代化,是美美与共的“中国式”现代化。
现代化内涵的复杂性与中国共产党探索现代化道路的艰难历程
赵泽林:要在一个经历近百年伤痛的民族和国家,探索新的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并不容易。中国共产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是如何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中国式现代化探索的?
是的,要在经历近百年内外战争的国家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不容易,更是一件前所未有的历史创举。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8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这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它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中国繁荣富强,中国人民生活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一段时期在中国发展历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在建立了根本国家政治制度基础之后,开始了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艰难探索。之所以称作艰难探索,是由于当时国际国内形势的复杂性,也由于现代化的复杂性,尽管我们很早就提出了现代化的目标,但没有能够寻找到科学合理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没有能够全面地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早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毛泽东就明确提出,“我们的总任务是……将我们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2](P283)1964年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根据毛泽东建议,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在20世纪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的“两步走”设想。第一步,用15年时间,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中国工业大体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第二步,力争在20世纪末,使中国工业走在世界前列,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对此,习近平在谈到十四五规划时明确指出,“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3](P304)但遗憾的是,由于缺少足够的思想理论准备,加之极度复杂和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国现代化的后续发展在一定时期遭遇曲折。
赵泽林:您认为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遭遇曲折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剖析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征程,既要考虑到现代化内涵本身的复杂性,更要考虑到中华民族自身历史发展的特殊性等问题,更要看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所具有的伟大开创性。
从理论准备上看,中国的社会主义和现代化在当时难以直接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中寻求现成答案。按照马克思、恩格斯当年的设想,无产阶级革命首先会发生在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那里有强大的社会生产力,成熟的无产阶级,还有一个比较成型的社会制度,一旦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就可以依托于先进的社会生产力作为物质基础,依托于成熟的无产阶级作为阶级基础,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借鉴已有的社会管理经验,来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但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既没有先进的生产力,也没有强大和成熟的无产阶级,如何搞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历史提出的全新命题。
从国际形势看,中国社会主义和现代化建设在当时也难以从国际的社会主义阵营寻求借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革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曾经想走在俄国获得成功的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但遭遇了失败。经过巨大牺牲,最后成功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对我们进行严厉封锁。本来我们以为可以“以苏为师”,全面学习借鉴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但当我们在极度困难的条件下,以极大努力在1952年完成了农村的土地所有制改造,1956年年底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准备搞现代化时,苏联内部产生了赫鲁晓夫修正主义。赫鲁晓夫在1956年的苏共二十大抛出“秘密报告”,彻底否定斯大林,引起苏联共产党的内部震荡,带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内部分裂,也造成中国共产党人的极大困惑。中国共产党人迅速由“以苏为师”从根本上转变为“以苏为鉴”,积极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
就具体实践而言,我们对于现代化的理解存在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我们在1954年第一次提出要建设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交通运输和现代国防,到1964年第三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了搞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和国防“四个现代化”。客观来说,我们当时重视现代化是很好的,但从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来看,当时我们对现代化的认识还停留在比较局部的器物现代化。这样一种对现代化的理解,其实是传承了近代以来对现代化的器物性理解。近代以来被帝国主义的洋枪洋炮打败了,以为现代化就是洋枪洋炮。所以搞洋务运动,首先就是买枪买炮,造枪造炮,建福建水师,北洋水师等,其目的实质是要“师夷长技以制夷”。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认识影响下,我们当时看到的现代化主要也是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和国防等。
我们今天知道,现代化有着极其丰富而复杂的内涵,我曾经将其概括为“六化”。第一化是理性化,从欧洲文艺复兴开始的思想解放运动,从神性中解放人性,彰显理性力量。第二化是工业化,有了理性的解放,科学技术得以很好的发展,制造工具,开展分工与协作,一个新的生产体系得以构建,极大地提升劳动生产力。第三化是市场化,把为他人生产的产品交换出去,盘活生产和交换体系,构建出全要素、全时空的产品交易市场、劳动力市场、国内市场、全球市场等。第四化是都市化,有了大生产和大市场就一定要大都市,重构城乡劳动力、生产生活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第五化是民主化,通过民主权利保障人民的物权、政治权、社会权、思想权、言论权等。第六化是法治化,有了民主就一定要有法治,没有法治,民主难以保障,没有民主仅有法治,难免陷入专制。现代化还有很多非常丰富的内容,它是一个社会从要素到关系到结构到体系的整体性构建。
由于当时我们对现代化的内涵理解比较简单,比较注重关注其器物方面,侧重于在工业、农业、科技和国防中的应用,既缺少了思想前提,也缺少了其社会支撑体系,难以全面构建现代化社会体系。同时,当时我们急于搞现代化,对其实施过程也看得比较简单,把现代化看作工业化,把工业化的重点放在发展重工业,觉得钢产量是关键因素,以为可以通过大炼钢铁,提升钢产量来实现现代化,甚至提出了“十年赶英、十五年超美”的发展目标。由于这种情况又与后来的三年自然灾害交织,加上“文化大革命”,党和国家的现代化事业遭受巨大损失。
赵泽林:您刚才的讲述,不仅使我们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极其不易,更使我们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坚韧不拔。您认为,这段历史对于后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哪些重要的历史影响?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一段历史时期的发展出现挫折并不可怕,这也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常态。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艰难探索,极大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智慧与勇气,战胜了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颠覆破坏和武装挑衅,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由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也使我们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有了更加深刻、全面的认识。
在实践中,我们也逐渐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根本问题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当时存在的困难,毛泽东其实是有察觉的。他在1956年的《论十大关系》中提出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新的思考,并指出,要像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探索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一样,“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3](P557)遗憾的是,对于国际形势和国内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使得全党的工作重心转向以阶级斗争为纲。邓小平也曾多次谈到,社会主义究竟怎么搞?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4](P1069)习近平也曾指出,“由于对国际国内形势的认识逐步发生偏差,指导思想也发生了偏差,最后发生了‘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全局性的长时间的严重错误,可以说没有找到一条完全适合中国实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2](P17)
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华民族寻找中国特色的成功的革命道路,用了28年时间,为了找到成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也用了30年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很庆幸的是,第一,中国共产党人为新中国建立了根本的国体和政体,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第二,我们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生产体系和社会体系,为中国未来的发展与富强,为中国人民走向生活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三,我们在极度复杂的国际国内格局中从总体上一直没有放松生产,包括高端科学技术学习开发和运用,成功研发“两弹一星”,极大提升国力和国际影响力。这是任何时期都不可否认的具有重要成就的历史时期。绝不能拿改革开放之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之后的历史时期,也不能拿改革开放之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之前的历史时期。
现代化的实践创新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
赵泽林:您刚才特别提到,绝不能拿改革开放之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之后的历史时期,也不能拿改革开放之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之前的历史时期。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方面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如果从现代化的视域总体上把握改革开放40多年的成就,最为突出的那就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成功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在理论上,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将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任务和主旋律,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全党回归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思想路线,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全力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妥善处置历史问题,全党团结一致走向未来。党的十二大确定“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党的十三大提出全党的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确保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党的十四大确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创新,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创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史上的重大创新,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制度性基础。随着中国社会发展,先后确立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极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也推动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进程。
在实践上,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坚持通过改革开放,持续探索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体中国人民从微观到宏观、从农村到城市、从战术到战略、从局部到全局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留下了许多特别重要的标志性事件,构成了中国现代化史的重要节点,彰显出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逻辑。1977年恢复高考,为现代化建设做高端人才准备;1978年小岗村18户农民自主推进农村生产责任制,探索农村现代化发展之路;1979年在东南沿海设立经济特区,邓小平希望能够通过他们为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杀出一条血路来”;1982年确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活农业和社会生产活力;1984年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为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做必要准备;1987年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将坚持社会主义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内在结合起来;1992年确立“三个有利于”标准,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1999年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经济全球化发展获得新机遇;2005年废止农业税条例,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2006年作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决定;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2年首次提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2013年首次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制度建设再上新台阶;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取得决定性成果,彰显中国共产党执政伟力;2021年在14亿多人的中国彻底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赵泽林: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创新阶段。您认为我们应该如何从根本上理解这一历史阶段中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极大拓展和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我们一是努力“回到马克思”,纠正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误解;二是纠正对于社会主义的误解,重新理解社会主义本质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三是重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成为现代文化的内在组成部分;四是重新理解世界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以开放的心态向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学习。我们向世界学习科学技术,学习生产方式,学习生活方式,学习现代教育,学习社会管理,学习加强民主与法治,极大地拓展和深化了我们对于现代化的理解,并根据中国的发展实际极大地丰富了现代化的内容。我们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重视“四个现代化”,改革开放以后的现代化建设一开始更多关注和重视物质文明,后来拓展到精神文明,强调两个文明一起抓,两手都要硬。在党的十六大提出培养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改革开放初期的现代化建设中较多关注经济建设,后来进一步拓展到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直到党的十八大将生态建设纳入,形成“五位一体”的总布局。而在党的十九大,我们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更是极大地拓展和深化了我们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丰富内涵。
最根本的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探索和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体系,构建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改革开放后,我们对于现代化的探索和创造是从实践中推进的,一开始并不太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当时最根本的哲学指导思想就是“发展就是硬道理”。其改革路径就是从实际问题出发,切实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哪里好改,就从哪里改起,后来是哪里该改,就在哪里着力,逐渐地从局部问题发现全局问题,从要素问题看出体系问题,从谋略问题看出战略问题,从暂时性问题看出长远性问题,经过反复的探索与实验,构建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既吸收了世界上其他发展模式的长处,又依托于中国自己的特殊历史与现实,展示出特殊的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我们知道,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世界上的现代化已经先后形成了多种主导模式,例如,本来意义上的欧洲模式,以西欧尤其英国发展模式为代表,后来形成了美国模式,以“五月花号公约”为其密码,继而有了苏东的大一统模式,后来有了东亚模式,强调权威主义和儒家伦理,还有拉美模式,以“华盛顿共识”为指导等。这些模式产生于不同的国度、背景和时代,各有其应用范围和特点,我们在发展中都不断地学习借鉴,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不是任何模式的简单照搬,而是立足于中国实际而将各方面因素的内在有机组合与创造,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又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赵泽林:您刚才特别提到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的是探索和走出了一条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您认为应该如何理解这条道路的内涵?这条道路具有怎样的世界意义?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P14)这是对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探索和走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集中论述,也是对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探索和走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及其世界意义的重要揭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有着非常丰富的内容,也展示出显著优势。在政治现代化建设方面,我们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为思想指导,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内在结合起来,通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这种新型政党制度建设,形成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内在结合的社会主义新型民主政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经济现代化建设方面,我们的内容更具整合性和丰富性,就所有制而言,我们将坚持公有制的主导地位和多种所有制并存结合起来,既能保持社会经济运行的总体稳定又能使之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为社会发展提供更深厚基础和更广阔空间;就资源配置方式而言,我们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不放弃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社会服务,把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内在结合起来;就分配方式而言,我们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很好地处理了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断推进共同富裕。就现代化建设而言,我们以人民为中心推进社会现代化建设,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就其底线而言在不长的时间里在中国消除绝对贫困,就其中期目标而言我们在14亿多人的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我们努力在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方面取得实质性成就。在文化现代化建设方面,我们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世界先进文化,尤其立足于中国实践,推进中华文化新形态构建。在生态文明现代化建设而言,我们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全方位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最近中国提出的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达碳中和,更是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特殊的责任意识和人类情怀。
正是在上述意义上,中国共产党人通过百年奋斗历程,已经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置放在并运行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方向和轨道上,不仅满足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根本需要,也顺应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和前进方向。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共产党在过去的一百年,既极大地推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也创造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不仅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了重大历史贡献,也为世界人民探索更加积极健康的现代化新道路,作出了伟大的历史贡献,的确堪称百年伟业。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3]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2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4]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