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院内要闻
首页  -  新闻报道  -  院内要闻  -  正文
如何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21位专家学者研讨献策!

来源: 时间:2020-06-21 点击量:

6月20日,由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中共湖北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湖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华中科技大学联合主办,由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省中特中心华中科技大学分中心、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华中智库承办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研讨会2020年第二场会议暨第七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高峰论坛”在华中科技大学举行,会议主题为“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会议采用现场发言+视频连线方式进行。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澳门城市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以及中共湖北省委改革办、湖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湖北省应急救援中心的21名专家学者作了主题报告,来自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各分中心负责人、各新型智库负责人、各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管理机构负责人、相关医疗机构代表、记者等共计270余人参会。

开幕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元元代表学校致欢迎辞,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党委书记、常务副总编辑王利民,湖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党委教育工委书记王艳玲先后致辞。开幕式由湖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刘爱国主持。

李元元校长向莅临会议的各位领导和来宾表示热烈欢迎,向长期关心支持华中科技大学的各位朋友表示诚挚感谢。他指出,华中科技大学在抗击疫情中充分发挥了附属医院的临床优势,尽最大努力救治新冠肺炎患者;充分发挥理、工、医等学科优势,开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科技攻关;充分发挥“智库体系”的作用,主动服务政府科学决策。本次会议目的就在在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系统总结中国的抗疫经验,为构建新时代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贡献智慧。希望各位专家畅所欲言,提出更多宝贵的真知灼见为构建新时代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贡献智慧。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党委书记、常务副总编辑王利民表示,当前我们面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百年之未有大变局这两个大局,在两个大局相互交织的大背景下,尤其是今年脱贫攻坚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全球新冠肺炎大流行相互交织的时刻,坚定信心尤为重要。我们要以此为契机,推动新型学科和公共跨学科体系的发展,以构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做出贡献,以无愧于时代。

中共湖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教育工委书记王艳玲强调,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决定性成果来之不易,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以及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在于社会各界的无私奉献和鼎力支持。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对我们推动新时代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刻学习领会、深刻把握其思想内涵、精神实质、实践要求,作为开展研讨的出发点推出有深度、有分量的研究阐释成果,要紧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论断作出的重大部署,为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出谋划策提出有参考价值的对策建议。

本次会议设置了四场主题报告会,21位嘉宾分别就亲历抗疫一线体会与感悟、中国抗疫斗争的经验总结、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提升应急管理能力等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

第一场报告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生健康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外科学系主任、肝胆胰外科研究所所长陈孝平,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李军鹏,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王伟,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刘远立先后发表主题发言。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许晓东主持本场报告。

李兰娟结合自身“三进武汉”抗击疫情的经历——“一进武汉”建言献策、“二进武汉”积极救治、“三进武汉”见证历史创举,谈及疫情防控的体会。她指出,从武汉封城到集中医护力量全力救治病人再到武汉1000多万人全面核酸检测,在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抗疫后,我们基本已取得了阶段性胜利。战疫的胜利依靠的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是全国人民尤其是武汉人民的齐心协力科学防控;是全体医务人员的不畏艰难、勇于奉献。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

陈孝平针对抗疫中的不足与短板提出了几点改进措施与建议。第一,面对重大流行病的防控,我们要加强科普教育,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疫情防控的各类防护要求;第二,各级医院要把“三区两通道”——清洁区、污染区和半污染区,医务人员通道和病人通道的布置常态化;第三,医学教育改革要加强“三基”的培训等。此外,陈孝平院士高度赞扬了医务工作者的高尚情怀和奉献精神,感谢国家领导人以及社会各界对医护人员的关爱。

李军鹏阐述了现代公共卫生的治理理性。他指出,只有价值理性、法理理性、管理理性、工具理性的统一,四者相融合,才能真正实现公共卫生治理的现代化。其中,价值理性即要求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社会主义政体价值观以及坚持自然法则;法理理性指要加快完善公共卫生领域的各类法律法规;管理理性指公共卫生各级行政部门的大部门、垂直及专责化管理;工具理性指完善公共卫生权责清单,实施公共卫生责任清单及完善公共卫生权责岗位清单和任职资格清单。

王伟提出要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为主体设置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带动提升全国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和医疗救治水平。具体而言,充分利用武汉便利的交通,在同济光谷院区建成平战结合的传染病大楼,把核辐射、空中急救、创伤急救等放置于此。通过中心的建设打造一个湖北样板,领跑全国,打造全球最好的集预防、预警、救治、管理、培训、研发六位一体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

刘远立阐释了公共卫生体系以及公共卫生现代化的概念。他指出,公共卫生体系由资源供应系统、服务提供系统、筹资和支付系统及规制和监管系统四个子系统组成。公共卫生现代化由能力、动力和压力三要素决定,能力指技术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和治理能力等,动力和压力分指激励和约束机制。在这三个方面,习总书记作了亲自的部署和布局,三个方面的布局对应未来公共卫生现代化的“三化”:信息化、法治化和协同化。

第二场报告会上,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特聘教授王绍光,湖北省委改革办专职副主任江国志,湖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主任覃道明,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武汉市金银谭医院院长张定宇,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陈建国,华中科技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欧阳康先后发表主题报告,欧阳康主持本场报告。

       王绍光围绕疫情暴露出的制度短板和思想短板提出补齐建议。他指出,思想认识是制度建设的起点,制度建设必须以持续的注意力为支撑,而注意力往往存在指向不明、分布不均、聚散不一及强度不足等问题。其次,要想补齐制度短板首先要补齐思想短板,主要包含坚持底线思维、坚持动态补缺及常备不懈三点,每个时期有各自重点,重点要不断改变,要注意防范未知的未知。

  江国志从四个方面谈到湖北省在疾控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改革中的探索,分别是集中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基层医疗卫生体制建设、重大疫情救治体系的完善以及公共卫生人才队伍的建设。他指出,公共卫生安全是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领域,湖北省今后将继续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整体谋划、系统重塑、全面提升,织牢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的要求,通过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加强疾控体系和公共卫生体系改革探索,力争成为公共卫生最安全的省份之一。

     

   覃道明解析了湖北、武汉抗疫斗争中的中国治理密码。习近平总书记最早提出要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全民动员参与、举全国之力一体行动、集中资源和力量把疫情控制在一地一域,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抗疫中的表现很好地诠释了其执政和治理能力,这就是中国能够组织开展人民战争、总体战和阻击战的中国治理密码。“三战”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的态度、对生命的态度和对命运共同体的态度。

   张定宇同大家分享了金银潭医院的党建情况和在疫情防控中所做的工作。他指出,通过开展党建工作,凝聚起了医院工作团队的思想,医务人员明确了“医生”的工作定位意识,明确了医院是一个医疗机构,也是一个政治机构,要有情怀,有担当,知敬畏。随后,他详细介绍了金银潭医院在发现病原体、救治病人、临床研究和临床病理研究上等方面的工作。最后,他表示,在大灾大难面前,真正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真正体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陈建国介绍了自己关于公共卫生防护体系的研究。他认为,织牢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需要注重以下三点的建设,分别是:第一,打造四维健康,构建立体健康体系;二是打造防控铁三角,织密公卫安全网络;三是推进新医科建设,培养岗位胜任人才。其中,四维健康分别指大健康、群健康、全健康和同健康,防控铁三角指医防协同、医教协同和教防协同,新医科建设则是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向以促进健康为中心转变。

   

欧阳康从国家治理的角度分享了自己长久来的思考与感悟。他指出,我们首先要准确认识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对于中国和人类的挑战,前疫情时代的一切标志性的东西都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袭来而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根本性的变化;其次,因为公共卫生安全可以颠覆一切安全,所以要把公共卫生安全提升到国家安全的战略定位,我们一定要及时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第三,我们要更加全面、一体地认识、理解人,在习总书记提出的生命健康共同体背景下重塑国家治理体系的革命性建构。

第三场报告会上,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韩冬雪,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吴晓林,澳门城市大学协理副校长叶桂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邱仁宗,湖北省应急救援中心主任、正高级工程师昝军,武汉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应急管理学院院长、中国应急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宋英华先后发表主题报告。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黄岭峻主持本场报告。

韩冬雪谈到建立与完善社会组织在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中的作用。他指出,应对风险社会,我们更需要整合社会组织的力量以增强国家与社会的韧性,防范重大风险造成的社会断裂和失序的危机,这是稳固国家政权和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面对社会流动性日益增强和对原有社会组织化程度的冲击,以及我们现在不断面临新的社会风险的来临,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培育社会组织、引领社会力量的整合是建设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途径。

吴晓林探讨了新冠肺炎疫情能否成为我们国家城市治理的拐点的问题。他比较了中美之间的应对举措和成效,指出我们国家城市治理的优势,即:全国上下一盘棋、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同时,我们也要借助疫情认识、发现城市治理中的短板,例如:非常态治理准备不足、政策一刀切、缺乏系统思维、社会参与严重不足等问题,对此,他提出科学统筹常态、健全城市应急管理体系、保障生命线、培育社会组织及全环节智能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五个方面的建议。

叶桂平分享了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几点思考。他指出,学习国家安全观,总体来说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证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安全;对此,我们要统筹好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公共卫生安全是典型的非传统安全,我们要愈发认识到其重要性和根本性,要不断完善现实在预防和应对公共卫生危机的把控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来提高应对相关安全问题的主动性以及驾驭危机的能力。

邱仁宗从公共卫生的概念出发,阐释了公共卫生的重要性,提出了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建议及防控疫病大流行的策略。他指出,公共卫生的公益性是明确的,它的目标是拯救千万人的生命,不是为了赚钱,不是为了诺贝尔奖金,它是作为一个社会人群的总体的健康与安全;公共卫生之重要,是因为健康是人民福祉中最重要的因素。他建议,要增加中央政府对公共卫生的投入,要明确疾控中心的使命和相应职权,医疗卫生体系要实现相应的改革等。

昝军以湖北应急管理为例,分析了我国应急管理机制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的相关建议。他指出,我们要理顺关系,强化统筹指挥制度、形成平战结合的编组模式、将虚设的临时协调机构和指挥部等实体化、明确应急办和专项指挥部的关系、明确临机的指挥权和决断权、建立容错机制等。应急管理体制改革还在进行时,我们要及时补足我们应急管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不足和短板,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

宋英华引入他早在2006年提出的“六全”应急管理模式概念,即对突发事件实施全过程、全系统、全方位、全社会、全手段、全面应急相应的管理,他指出,湖北在前三个方面表现不错,需要加强和改进后三个方面。就此,他提出以下建议:加强疫情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建立应急物资智慧管理平台、完善疫情全面的应急管理模式、优化应急管理能力体系建设,要不断完善疫情防控应急管理体系,再一次开启完善应急管理体系运行机制的机会之窗。

第四场报告会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药卫生管理学院院长冯占春,华中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徐顺清,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教授刘成斌,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员先后发表主题报告。华中科技大学华中智库副院长、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杜志章主持本场报告。

冯占春认为在疫苗尚未研制成功时,要想通过传统的隔离传染源、切割传染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手段来控制疫情需要高度综合的各级单位、部门的协调,是一个综合协调问题。我国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就是典型的此类协调机制,在全国战疫中发挥巨大作用,我们需要坚持下去。此外,湖北应该借此机会建立应急管理体制改革示范区,形成一个跨部门、跨区域的综合协调系统,包括医疗卫生、物资生产供应等等,形成完整体系

徐顺清分析了新冠肺炎的流行特征,引入R0指数的概念剖析了我国公共卫生防控取得积极成果的五大原因:居民个体防护基本措施到位、武汉的及时封城、居家隔离与保持社交距离、集中隔离以控制感染源以及防疫健康信息码的运用。简而言之,就是要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切断传染途径。数据显示,在系列强有力举措下,武汉的R0值降到了0.3;从成本效益角度方面看,对于提高人类预期寿命和降低疾病负担指标,具有有非常好的效果。

刘成斌引用贝克的风险观、卢曼关于复杂系统的二阶观察、吉登斯的现代文明的反思这三个观点来阐述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疫情“大考”的问题;然后又从经济、文化、政治、社会四个层面分析了疫情带来的挑战。他指出,现在还没有到后疫情时代,我们与病毒还是共生状态;出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疫情防控的平衡考量,我们应该接受这种状态,对于安全的理解可能不能用清零来作为判断标准,而应是共生理念为判断标准。

雷瑞鹏从生命伦理学的专业角度出发,探讨了关于新冠疫苗研发的伦理问题。她指出,研发疫苗是一项道德命令,是必须而应该做的事情。为了加速新冠疫苗的研发,全球范围内推出了HCT(受控人类感染病毒试验)计划,针对可能由此产生的伦理问题,她从两个方面为HCT辩护:一是HCT采用多种方式来降低受试者的风险,其风险-受益比是有利的,二是志愿者自主同意承担风险,没有强迫和引诱,是有效的知情同意。至此,21位嘉宾的主题报告全部发言完毕。

最后,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欧阳康致闭幕词,他向与会的各位领导、专家学者、各主办和承办单位、工作人员表示感谢;欧阳康教授将整场会议下来的大家的讨论和分享总结为三大问题,分别是立足于当前中国抗疫已有的历史经验的全面总结、关于疫情暴露出的短板的分析、人类如何在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发展自我的问题,他表示,经过疫情的洗礼,希望所有人从中变得更加聪明、善良、善于合作、更加自觉地趋向于一种更高形态的文明。

(湖北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 记者 夏金 通讯员 李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