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明海英 通讯员王潇潇 杭慧喆)12月12日——13日,由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与中国世界和平基金会主主办“全球治理与国家责任”国际研讨会在武汉召开。
会上,中共湖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鸿忠,突尼斯驻华大使塔雷克·阿姆里,马尔代夫驻华大使穆罕默德·费萨尔,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副司长徐青森,中共湖北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傅德辉,湖北省副省长甘荣坤,华中科技大学党委书记路钢、校长丁烈云,中国世界和平基金会主席李若弘,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欧阳康共同开启湖北省学术对话交流平台“全球治理·东湖论坛(2015)”。
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更公正合理地发展
开幕式上,徐青森在致辞中表示,当今世界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世界格局呈现出多性化趋势,能源、粮食,网络、气候安全等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全球格局变革处在历史的转折点。与此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已经步入世界舞台的中央,全球治理需要全球的智慧和参与。
李若弘在发言中说,全球化导致全球性的公共问题日益突出,中国的崛起对于社会组织参与全球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强社会组织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包括千年发展目标、应对气候变化、反对恐怖主义、文化多样性、反贫困、粮食安全等国际事务,使其成为中国为国际社会贡献“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能保证社会组织国际化和国家的对外战略相协调,又是将中国改革开放寓于新型的国际秩序之中,给全球治理增添中国民间力量。
“一带一路”成为学者热议焦点。穆罕默德·费萨尔表示,新世纪面临很复杂的挑战,这需要我们全球合作体系在和平和发展、共同利益的前提下通力合作, 实现双赢。“一带一路”是我们可以协同合作的很好的办法,他希望“一带一路”重燃古代丝绸之路的精神和希望,公开、包容,开展和平工作。
“中国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当今世界的经济政治格局,是推动全球治理变局的重要积极力量。中国和平崛起也需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向着更加有利于中国发展的方向前进。”欧阳康表示表示,要通过“一带一路”等倡议和亚投行等机构,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促进中国国内治理体系与全球治理体系的良性健康互动,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向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全球治理理论研究关注现实
来自美国、突尼斯、巴基斯坦、古巴、中国等十余个国家的百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东湖,探讨全球治理新格局下的国家责任,求索未来全球治理的有效模式。
“新世纪以来,全球治理理论进展不大,全球性问题的紧迫性迫使全球治理理论研究不断下沉”中国政法大学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副所长刘贞晔对记者表示。因而,21世纪以来,核扩散、恐怖主义,跨国金融犯罪、种族冲突、贩卖人口,以及通过“跨国安全风险”,如气候变化和网络犯罪所引发的全球安全问题越来越成为全球治理的重点议题。
在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吴畏看来,这种围绕具体问题灵活运用各种学术资源的微观理论研究趋势,基本放弃了整体主义的全球治理,主要考虑政策相关的问题领域,用理论创新思维,真实世界事件以及第一代理性主义理论框架的实践后果,来驱动全球治理的学术研究。
“全面地认识和把握全球治理时代全球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内涵,辩证地思考和分析其中的矛盾与纷争,在全球治理中理性地定位和调适全球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是当今人类应对日益具有挑战性的全球性危机和全球治理提出的时代课题,也是全球化与全球治理时代国际社会得以存续的核心问题。”刘贞晔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