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院内要闻
首页  -  新闻报道  -  院内要闻  -  正文
托马斯·博格:持久和平—我们能从康德那里学到什么? (国家治理大讲堂第63期)

来源: 时间:2025-04-23 点击量:

(通讯员:程聪瑞)4月17日,国家治理大讲堂第63期、慧源哲学·海外名家大讲堂36期在华中科技大学东五楼509教室及线上会议同步举行。本期讲座邀请当代国际知名政治哲学家、挪威科学院院士、耶鲁大学全球正义中心主任、耶鲁大学哲学与国际事务雷特纳讲座教授托马斯·博格主讲,主题为“持久和平—我们能从康德那里学到什么”。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主任、哲学学院二级教授欧阳康主持此次讲座并进行与谈,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叶金州副院长、何卫平教授、钟世文老师,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哲学学院,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等校内外部分师生线上线下参与了此次讲座。

讲座开始前,欧阳康教授先是回顾了“喻园·家”学术大师项目——“全球正义与全球善治”系列讲座前三场:“当代国际关系的理论与实践”、“全球治理中的贫困治理”、“全球治理中的环境治理”的内容,高度肯定并感谢了托马斯·博格教授的精彩讲授。其次,欧阳康教授介绍了“慧源哲学茶座”的由来,即在2003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铁映出席华中科技大学“慧源哲学茶座”,强调哲学要回答中华民族全面振兴中的重大问题,并为“慧源哲学茶座”题词“哲学是一把圣火”。当前,“慧源哲学茶座”已开展414期,“慧源哲学·海外名家大讲堂”已开展36期,欧阳康教授肯定并感谢哲学学院一直以来所做的相关工作,鼓励学院继续办好“慧源哲学茶座”这一品牌讲座。

叶金州副院长先是介绍了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的建设历程和取得的成绩,肯定并感谢欧阳康教授在学科建设与学院发展过程中的领头作用和卓越贡献,同时也感谢学校、学院及学界同仁的关心与支持。其次,叶金州副院长强调,未来哲学学院将继续在原有发展基础上砥砺前行,进一步面向社会需求,加强伦理应用、国家治理、社会建设等基础理论的研究,以期能够更好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全世界人民。

讲座伊始,托马斯·博格教授阐释了康德的“法权状态”理论,指出法权状态是康德政治哲学的核心。康德在《论永久和平》中提出,任何政治实体的疆域或人口只能处于两种状态之一:要么处于法权状态,要么处于自然状态,二者不能并存且不存在中间形态。康德为此构建了一个具有充分必要性的法权判定标准体系,须同时满足三个递进式条件:一是明确的法律,即法律需清晰界定个体与集体在某一管辖范围内的权利(被赋予)、自由(允许)、义务(必须履行)及禁止行为;二是法律的一致性,法律体系必须内在无矛盾,确保任何参与者被法律赋予的权利或义务,其他参与者均无权通过暴力或强制手段阻碍其实现;三是法律的完备性,即所有行为的义务状态(权利、自由、禁止、义务)必须被法律明确界定,避免“法律空白”导致自由领域的模糊性。

托马斯·博格教授进一步阐释了康德的“自然状态”理论。康德将自然状态描述为一个缺乏完备法权保障的状态,其中虽然可能存在社会的初步形态,如家庭和邻里关系,但这些因素不足以构成完善的法权社会。在自然状态下,自由、法律和强制力的配置是不齐全的,这导致每个人的自由可能受到他人的任意干涉,可能导致冲突和战争。因此,必须过渡到法权状态,在这种状态下,通过公共法律和强制力,可以确保每个人的法权得到正式的承认和保护。

托马斯·博格教授介绍了康德在思考全球问题时提出的两种实现法权状态的想法:和平联盟或世界共和国。他倾向于和平联盟,这可能是出于战略考虑:这是一种现实的目标,是对现状的改进,也是通往世界共和国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然而,康德的讨论受到他假设法权状态与自然状态之间存在尖锐二元对立的困扰。由于这一错误假设,康德未能认识到法权状态的各种前提条件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得到满足,也未能探讨与高度法权性兼容的真正的横向和纵向(联邦制)分权模式。探索这类模式,包括在欧盟中出现的那种多层次政治结构,或许是实现人类永久和平的最佳机会。

在与谈环节,欧阳康教授指出今年是康德《论永久和平》出版330周年纪念日,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一背景下开展本次讲座意义重大。一是在《论永久和平》出版330周年后,即使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当我们面对战争的时候,仍然能够从康德的理论思想中求得思想启迪,博格教授的讲座就帮助我们回到永久和平问题的一些重要学术资源上来;二是当我们谈到和平问题时,总是害怕战争。欧阳康教授认为,当我们谈到永久和平,恰恰不能忘记过去的战争,要从过去的战争中总结应该如何保卫和平;三是要辩证看待康德的思想,尽管康德的永久和平相关思想仍具时代价值,但不可否认其中也有属于时代局限的内容,我们需要推进理论创新,用新的理论引领人类走向更加和平的状态。另外,欧阳康教授就“能否补充国际法或出台系列特别的法律以保证不同国家、不同人民公平获得生存、发展所需的自然资源”、“如何让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在实现和平过程中发挥更重要、更公平的作用”等问题与托马斯·博格教授开展进一步的交流。

在交流环节,来自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的王斌范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的何卫平教授、钟世文老师等就“世界共和国与和平联盟的本质区别”、“普遍意志是如何形成的”等问题向托马斯·博格教授提出疑问。托马斯·博格教授一一回应和解答,他认为,在当今的国际关系中,各国往往坚持权力优先。 尽管各国在话语层面普遍推崇道德准则,试图构建更加公平正义的世界秩序,但在实践维度却常常难以真正将道德置于权力之上。这种双重性在规则遵守层面尤为显著——国际承诺的规范效力常因权力再分配需求而发生弹性形变,制度性约束屡屡让位于即时性利益考量。因此,我们需要一个更加包容和有效的全球治理框架,以保证各国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能共同维护国际社会的基本道德和秩序。

最后,欧阳康教授从三个方面对本场讲座进行了总结。第一,他表示,在贸易战和军事冲突的背景下,维护国际社会秩序的稳定显得尤为重要。托马斯·博格教授的讲座内容丰富扎实,正当其时,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讲座中提到的康德的相关理论思想,为当下我们研究全球治理相关问题提供了宝贵的视角,仍具深远的启发意义;第二,他认为,我们非常努力地理解并充分利用这些理论的价值,同时也应对其存在的不足进行深入研究。我们要通过批判性思维回归到理论和实践本身,以确保在学术探讨中保持严谨和开放的态度;第三,他认为,在《论永久和平》出版300多年后,尤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全球治理确实取得显著进展。然而,当代世界依然面临许多问题。我们需要新的思路、新的法律、新的规则以及新的国际组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全人类共同价值,能够为全球和平问题提供新视角和新方向,值得特别关注。

本次讲座深度解读了康德《论永久和平》等思想的时代背景和理论体系,探讨了其实践意义和历史局限,分析了人类文明进步中的战争困境,对于在当前冲突格局下维护世界持久和平具有重要意义。据悉,本次“全球正义和全球善治”系列讲座第五场将于18日上午在东五楼509举行,聚焦正义与善治,为师生持续带来多元且深刻的学术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