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王媛媛)2023年8月17日上午,由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社会认识论专业委员会、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教育部华中科技大学社会认识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虚拟教研室、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共同主办的“中外社会认识论研究的回顾、对话与反思”系列学术活动开幕式以全英文的方式在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429B会议室以“线上+线下”的方式顺利召开。此次系列活动的特邀嘉宾为国际知名科学技术哲学家和科学社会学家、欧洲文理科学院人文学部院士、英国社会科学学院院士,华威大学社会学系奥古斯特·孔德讲席教授史蒂夫·富勒(Steve Fuller)。本次系列活动为“喻园·家”国际学术大师项目,慧源哲学茶座系列,海外名家大讲堂系列,社会认识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虚拟教研室“云睿思”系列学术讲座以及国家治理大讲堂系列。
华中科技大学国际交流处处长陈洁,华中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处处长李志强,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教授徐敏,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二级教授、哲学研究所所长、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欧阳康参加了开幕式并先后致辞,本次开幕式由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吴畏主持。
陈洁向莅临会议的各位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帮助、支持华中科技大学发展的各位朋友表示诚挚的感谢。她指出,华中科技大学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长期以来高度重视国际交流合作,并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学校将继续坚持习总书记提出的高水平对外开放要求, 落实学校“十四五”规划及《华中科技大学全球发展战略2030》文件精神,开展华中科技大学 “喻园·家”项目,吸引海外优秀学者来校访学,重点引进外国专家中长期来校实质性参与教学和科研工作,推动国际前沿问题和全球性问题研究,提高国际话语权。此次学术交流与对话,有助于进一步加强社会认识论的研究和学术交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学术价值。
李志强对出席会议的领导、嘉宾和学者表示诚挚的敬意,对各位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他指出,此次系列学术活动是社会认识论领域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社会认识论研究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它将为学者们争鸣不同的观点、争辩共同的问题、更深入开展学术交流搭建一个国际性的舞台。
徐敏代表哲学学院对史蒂夫·富勒教授和参加本次会议的各位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他指出,华中科技大学是世界百强大学,哲学系亦在中国教育部的全国哲学学科评估中名列前茅。欧阳康教授是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在社会认识论等哲学领域提出了许多创造性的思想,同时非常期待享有国际声誉的哲学家富勒教授与欧阳教授之间的对话,预祝本次系列学术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并成为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
欧阳康代表国家治理研究院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欢迎,对各位领导和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他指出,史蒂夫·富勒教授于1988年出版首部《Social Epistemology》著作,是辩证社会认识论学派的创始人,并创立同名学术期刊。欧阳康回顾了与富勒教授迄今为止30余年的学术交往经历,曾应其邀请在其所主辑的杂志《社会认识论》中撰写介绍中国社会认识论研究进展及其成果的长篇英文学术论文,1992年《哲学动态》的第4、5期还专门刊发了他们关于社会认识论的长篇对话。他介绍了这次系列学术活动富勒教授的三次主题讲座:元宇宙的社会认识论意蕴、ChatGPT的社会认识论意蕴、欧美心智的社会认识论。
本次系列活动的开幕式设置了主旨报告和交流讨论环节。来自华威大学社会学系史蒂夫·富勒教授和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欧阳康教授就社会认识论的相关议题做了深刻的主旨报告,来自全国部分高校的学者在交流讨论环节积极发言。
史蒂夫·富勒教授对社会认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认识正义,做了深入的探讨。他指出,认识正义从一般层面来说是关于人们的意见是否被倾听以及被认真对待,其指涉一种知识/权力的关系,这不仅是东西方社会认识论中的问题,这也是涉及整个人类的问题,它与知识/权力关系的运作方式有关。关于认识正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弗朗西斯·培根,他从正义的角度思考科学方法,其提出的归纳法意味着试图找到一个共同的标准,试图纠正一种关于知识/权力不平衡,这就是实验方法的意义。约翰·罗尔斯在其著作《正义论》中关于“无知之幕”的构想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看待正义的方式,米兰达·弗里克的《认识非正义》则提出了认知非正义的概念图谱。关于理解认识正义,人们实际上并不知道什么是正义与非正义,在共同标准确定之前,需要人们从个人偏见中抽身出来。富勒教授介绍了康德的《论教育学·系科之争》中的论点,指出为什么我们需要一个独立的哲学学科来整理院系之间相互冲突的知识主张。他指出,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必须找到一种从形而上学的、文化的或任何假设中抽象出来的方法,这也是现代追求科学语言的动力所在。
欧阳康教授对中国社会认识论研究进行了回顾、透析与前瞻。他指出,社会认识论是关于人们如何认识社会的哲学学说,以人们认识社会的活动为对象,揭示社会认识活动的特殊性质、特点和规律,探索其独特的方法论原则,探索人类社会的自我认识之谜,并从问题的提出、“社会认识”的三种理解、基本规定、学科性质、理论定位、《社会认识论导论》的研究体系对社会认识论的一期研究进行了阐述。此外,欧阳康教授也从社会认识论的国际学术交流、社会认识论研究的后续发展、社会认识论与人才培养、当代社会认识论研究的视域拓展进行了探讨,指出要直面当代社会的复杂性特征,并分析了当代社会认识研究的发展方向。
交流讨论环节中,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潘斌教授,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社科处副处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杨国斌教授,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何丹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董慧教授先后进行了发言。
潘斌教授分析了“戈德曼社会认识论的求真性价值”,指出求真性价值论是戈德曼分析性认识论的核心理论。求真性价值分为基本性求真价值和工具性求真价值。对应于基本求真性价值有相信、拒绝和不作判断三种立场,对应于工具性求真性价值则是信念程度图式。戈德曼的求真性价值论在三个方面受到质疑与批判:真理定位与兴趣定位的相互冲突,求真性价值分析模式与明证性原则的对立,求真性价值与信念程度的关系问题。批评者认为应纳入标准化价值模式与其配合使用。戈德曼对此做出不同程度地回应。他探讨了走出戈德曼理论困境的可能出路。
杨国斌教授在社会认识论视阈中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他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认识论需要深刻认识的一个重要课题,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个结合”的累累硕果和真实呈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出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科学表达,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为人类文明做出的最新贡献。杨教授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体论、历史观、价值论、认识论、方法论对其进行了阐述。
何丹副教授对“公正的信任”进行了解读,指出证词是重要的知识来源,其特殊在于社会性。证词活动的规范超出了传统辩护理论的个体论和义务论框架,应该在证词关系中探寻相应规范。她提供了几种模型,用以探寻证词活动中的社会规范;分别为:“听者-说者,二元模型”“听者-说者-社会权威,三元模型”以及“听者-说者/社会权威”层次模型。证词公正原则包括:均势、平权(权责相当)、效率、责任等。
董慧教授阐述了“社会活力论”问题,她指出活力问题是所有国家和社会,在追求现代化中高度重视的主题。社会活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源和动力,也是社会创造性发展的条件。在研究此问题的前期阶段,她从其博士论文出发,尝试从中西哲学和文化史中梳理活力,并努力从实践生成、人性根基和情感驱动三个维度深入探讨社会活力,构建社会活力的理论分析框架。随着研究的深入,她将社会活力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结合,或者说将社会活力放置于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做进一步分析。随后,董慧教授和史蒂夫·富勒教授就“如何从社会认识论这个角度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这个话题展开了探讨,并梳理了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一些重要问题。
吴畏教授对此次开幕式活动做总结发言,他指出,这次学术交流活动将再次架起中国和西方的社会认识论充分交流的桥梁,一方面会促进国外学者关注中国社会认识论的发展,另一方面为中国学者解读国外社会认识论的最新发展提供了平台和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