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术讲座
首页  -  学术活动  -  学术讲座  -  正文
托马斯·博格:正义与善治——我们能从罗尔斯那里学到什么?(国家治理大讲堂第64期)

来源: 时间:2025-04-23 点击量:

(通讯员:计效宇)4月18日,国家治理大讲堂第64期、喻园求真学术讲座第135期在华中科技大学东五楼509会议室举行。本次讲座由耶鲁大学莱特纳哲学和国际事务讲席教授、耶鲁大学全球正义项目中心主任、挪威科学院院士托马斯·博格担任主讲人,主题是“正义与善治——我们能从罗尔斯那里学到什么?”。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教授欧阳康主持并担任与谈人。本场讲座由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及马克思主义研究院联合主办,得到了华中科技大学外事处“喻园·家”学术大师项目的大力支持。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梁浩伟、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董慧、哲学学院教授何卫平以及来自国家治理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学院等众多师生线上线下同步参加讲座。

梁浩伟副院长在致辞中,代表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向博格教授、欧阳康教授表示敬意和热烈欢迎,从历史沿革、师资队伍、教学课程、科研平台、学术成果、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基本概况。他高度肯定本次讲座的价值,并预祝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讲座开始前,欧阳康教授向与会者介绍了托马斯·博格教授的基本情况,以及本场讲座的主题背景。托马斯·博格教授是当代国际知名的政治哲学家,师从著名哲学家约翰·罗尔斯,现任耶鲁大学全球正义中心主任。作为罗尔斯正义理论的重要阐释者和发展者,博格教授长期致力于将哲学理论应用于全球正义、贫困治理与气候变化等现实问题的研究,其学术成果在国际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博格教授与中国渊源深厚,持续关注中国发展,多次参与全球治理东湖论坛并发表重要见解。此次访华期间,他不仅在多所高校讲学,更通过实地调研深入考察中国实践。在本场讲座中,博格教授将从罗尔斯正义理论出发,深入探讨“正义与善治”这一核心议题,引领我们展开关于全球治理体系的深刻思考。

首先,博格教授明确提出,要全面把握社会现象必须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双重视角。他将“社会结构”解构为制度体系、文化实践、物质基础和自然环境四大核心要素,认为社会科学则是通过结构性的、非直接的分析方法来研究社会现象的深层成因,并秉持道德关切,运用宏观知识推动社会变革,从而创造更美好的世界。在道德分析层面,博格教授特别区分了两个维度:其一是对个体行为及其因果关系的道德评价,其二是对社会结构及其影响的正义性评估,并指出罗尔斯正义理论的核心关切正在于后者。

其次,博格教授指出,罗尔斯理论的优点在于将社会正义的结构性分析引入西方政治哲学,聚焦社会基本结构对个体平等、自由和生活的影响。罗尔斯的正义理论试图建立一套全社会共同认可的公共正义标准,通过理性共识指导社会制度的评估与改革,最终构建一个自给自足且符合道德理性的国家社会基本结构。然而,其局限性在于,后继者未能将这种制度性道德分析拓展至全球层面,而全球治理结构恰恰深刻影响着国家间及社会内部的不平等。在道德哲学层面,罗尔斯并未采取超历史的、上帝般的评判视角,而是将道德视为现实世界中公共协商的工具,强调正义标准应具备可理解性和实践性,以便公众运用其评估并改造社会结构。基于此,他提出了一种公共的、结果导向的正义标准,以分配结果衡量社会结构的正当性,并要求制度不断调整以实现更公平的分配。这种结果主义导向的核心体现在“无知之幕”的思想实验中,与西方传统更注重成因而非分配结果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

接着,博格教授进一步指出,罗尔斯的理论存在明显的双重标准:在国内层面强调个人权利与分配正义,但在国际层面却将国家而非个人作为道德主体,默认了强国与弱国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在《万民法》中,罗尔斯将全球不平等主要归因于各国国内的政治文化、制度传统和公民品德等因素,而非国际体系本身的结构性问题。这种“解释性民族主义”立场使其在全球层面忽视了国际体系结构性不正义对各国发展的制约作用。实际上,全球不平等既受国内因素影响,也受国际体系制约,而罗尔斯片面侧重国家内部原因而忽略全球结构性不正义的视角,显然具有理论局限性。

在对话环节,欧阳康教授首先向罗尔斯在政治哲学领域的卓越贡献致敬,并对托马斯·博格教授的讲座给予充分肯定,认为其系统性地剖析了罗尔斯正义理论的成就与局限。针对“什么是真正的正义”这一核心问题,他指出了“前提正义、程序正义、原则正义和结果正义”的四维分析框架,并由此提出“如何理解这四种正义维度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如何将它们有机衔接,使之为整个社会乃至全人类服务?”“如何引导世界各国真正以人民福祉为中心,并朝着正义的方向努力?”等一系列问题。托马斯·博格教授对此作出回应,强调守住最大公约数是正义的核心内涵与实现前提。他指出,满足全人类基本需求是最易形成国际共识的标准,理应成为全球正义的核心理念。各国需要超越权力竞争逻辑,将关注焦点转向人类共同的基本需求,通过务实合作推动全球正义的实现。具体而言,国际社会应当改革现有国际规则,建立全球反腐败机制,促进公平正义。博格教授特别指出,不同国家的政治体制各具特色,中国共产党强调代表全体人民的利益,致力于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目标,彰显出更广泛的社会责任感,这种治理模式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提供了重要参考。

在提问环节,何卫平教授就政治实践和道德实践的协调难题提出疑问,托马斯·博格教授援引罗尔斯的“重叠共识”概念,认为通过聚焦人类基础性需求,仍然可以提炼出全人类广泛认同的基本正义原则,这为价值多元的世界提供政治合作与制度设计的道德基础。

董慧教授就数字技术对政治生态的双重影响提出了问题,托马斯·博格教授辩证地指出,数字技术既拓展了政治参与和全球协作的可能性,又带来数据垄断和精准操控的新威胁,并强调必须建立全球协同的监管框架,实现技术创新与风险控制的平衡。

在总结环节,欧阳康教授高度评价托马斯·博格教授五场系列讲座所展现的深刻洞见和精彩论述,指出博格教授通过分析贫困治理、环境保护、和平构建等现实挑战,系统性地探讨了全球治理中的关键议题——正义与善治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他指出,正义具有复杂性,不同思想家对正义的阐释各异。同样,善治具有多元性,不同政治体系对其理解存在差异。尽管这些命题难有终极答案,欧阳康教授强调,通过创新国家制度设计、完善社会组织架构,人类仍能逐步推动全球正义的实现。

最后,欧阳康教授向托马斯·伯格教授致以最诚挚的谢意,并特别赠送纪念礼品。这不仅标志着“全球正义和全球善治”系列讲座的圆满收官,更将成为我们持续反思全球正义、深入探讨善治实践的思想起点,激励着我们在理论与实践的辩证中不断探索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世界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