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彩图片
    精彩图片
    首页  -  精彩图片  -  正文
    “全球正义与全球善治”系列讲座开幕式暨“当代国际关系的理论与实践”首场报告会顺利举行

    来源: 时间:2025-04-21 点击量:

    (通讯员:李大鹏)4月14日下午,“全球正义与全球善治”系列讲座开幕式暨首场报告在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举行。本次系列讲座特邀耶鲁大学莱特纳哲学和国际事务讲席教授、耶鲁大学全球正义项目中心主任、挪威科学院院士托马斯·博格Thomas Pogge)担任主讲人,由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欧阳康教授策划并担任与谈人。本系列讲座由华中科技大学多个机构协同举办,得到国际交流处的大力支持,获得了“喻园·家”学术大师项目的支持。

    “全球正义与全球善治”系列讲座的开幕式由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吴畏教授主持,华中科技大学国际交流处副处长盛静波,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欧阳康在开幕式致辞,来自国家治理研究院、哲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师生,以及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法学院的嘉宾参加了开幕式。

    盛静波副处长代表华中科技大学国际交流处向博格教授和与会嘉宾表示敬意和热烈的欢迎,并向与会者介绍了华中科技大学的发展历史和在科学研究、技术进步,尤其是国际交流情况等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盛静波副处长高度评价本系列讲座的意义,认为对于思考和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应对当前面临的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多边贸易秩序面临的挑战,以及推动全球治理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性。

    欧阳康院长在致辞中首先对与会嘉宾表达了热烈欢迎,感谢国际交流处和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向与会者介绍了举办“全球正义与全球善治”的目的和意义,以及本次五场系列讲座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意义指向。欧阳康教授向博格教授表示诚挚欢迎,并向大家介绍他与国际著名学者罗尔斯的师承关系,和在全球正义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运作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托马斯·博格教授关心中国学界,曾多次受邀参与华中科技大学举办的“全球治理·东湖论坛”等会议,与武汉和华中科技大学结下了深厚的学术友谊。欧阳康教授在美国讲学期间也曾前往耶鲁大学与博格教授进行过深入的学术交流。在开幕式上,欧阳康院长代表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向博格教授颁发客座教授聘书,为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系列讲座的首场报告为“当代国际关系的理论与实践”,可以看做系列讲座的总论,以博格教授和欧阳康教授对话的形式展开。

    在演讲环节,博格教授以“如何应对当前世界面临的从未见过的挑战和危险”为问题,导入了本次演讲。首先,基于自我利益审度构建的世界不稳定且危险。博格教授指出基于规则的秩序(rules-order)存在两种亚型:一种建立在自我利益审度的基础之上,另一种主要建立在道德基础之上(尽管道德实践不一定如其所是)。博格教授引用了导师罗尔斯创造的“modus vivendi”(权衡之术)一词,来推演第一种亚型可能导致的结果。罗尔斯在1996年出版的《政治自由主义》一书中,将“modus vivendi”一词指称“两个国家的目标和利益使他们产生分歧,在缔结协约”时所采取的一种策略。基于此,博格教授分析了“权衡之术”作为国家间利益以及权力重构策略的利弊,指出这将导致出现“螺旋”的可能性,即,弱者螺旋下降,强者螺旋上升,从而将引发双重危险——或者弱者边缘化并最终出局,或者弱者立即反抗。进而,弱者反抗的策略进一步演化为“国家安全”的优先化。博格教授指出上述分析是基于第一种亚型构建的,这正是当今外交政策和国际关系的专业人士所呈现的情况。那么,如何从“权衡之术”横行的世界过渡到人类共同体的世界?博格教授提供了其他选择。

    DB1A

    其次,从理论层面而言,公正理念是形成道德秩序世界的核心。由于国家类型和利益的多元化,不同国家采取了不同的发展策略。基于此,博格教授提出了两个重要问题“道德世界秩序何以可能”、“如何实现道德世界秩序”?国内秩序有赖于法治以及共同价值观,而全球社会由于缺乏超国家政府,不能形成法治类型,因此如何形成共同价值观成为了构建道德秩序世界的重要问题。为进一步说明这一点,博格教授引入了“排他性理由”这一概念,即“我们由于某些原因而要求完全忽视其他原因”。与这一概念相联系,博格教授认为在全球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公正理念”的形成至关重要。

    最后,从实践层面而言,公正可行并可能。博格教授通过类比方法指出,公正可行的伦理学证明在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道德观必然可以移情至全人类利益上。在回答公正何以可能的早期步骤的构建问题上,博格教授指出做法需满足三个条件:不干扰现有权力分配机制;监控众人是否跟随改革者;形成道德共识。博格教授进一步具体指出,一个好的早期步骤是创造早期公共产品,而这一点与消除贫困高度相关。由于消除贫困与权力分配之间的关系不大,同时过程易于监督且能够形成道德和行动共识,因此,博格教授极力主张通过在全球范围内实施消除贫困的行为,由此逐步扩展并确立公正理念,并确证公正本身。

    在对话环节,欧阳康教授高度评价了博格教授对国际关系的构建设想或者计划,认为博格教授有关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的思考,为我们理解当代国际关系提供了一个清晰的结构。当代国际关系理论演化的重要特征,是从解释性理论向构成性理论的转变,构成性理论主张“理论在解释和分析事实的同时,也在改造着这些事实”。欧阳康教授侧重于如何从“改造世界”这一层面,扩展对国际关系现状的思考。首先提出构成文明进步若干要素,包括自然资源占有与分配、公民社会崛起、国家的地位与作用和全球化进程等。其次,对于全球治理而言,欧阳康教授认为,联合国和世贸组织等国际组织对于保障国际公平正义具有极端重要性,在苏联解体后,世界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全球化面临挑战,尤其是金砖国家和全球南方的崛起,与霸权主义、单边主义发生冲突,需要对世界秩序进行改造和重构。最后,欧阳康教授向博格教授提出有待进一步思考的三个问题,包括,“一个合理的国际秩序的基础是什么?”“什么是一个真正公平正义的新世界?”“通向公平世界的良好路径是什么?”双方进行了热切的互动交流。

    1380F

    在自由讨论环节,来自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的王斌范教授、武汉大学法学院副院长、长江讲席教授Stefan Gruber、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员王鹏均提出了富有见地的理解和问题,博格教授一一进行了精彩和深入的交流回答。

    据了解,“全球正义与全球善治”系列专场由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哲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社会认识论研究中心、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社会认识论专业委员会、教育部社会认识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虚拟教研室、社会认识论研究国际联盟等协同举办,以“四月学术周”的方式开展,从4月14日-18日在华中科技大学共进行五场讲座,与相关系列讲座协同举办,以多种方式具体展开,均有博格教授和欧阳康教授全程参与。“当代国际关系的理论与实践”作为系列讲座首场报告和对话会,展示了学术大家的风采和魅力,给与会师生和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引发了与会者对于全球正义和全球善治的积极思考。

    17B3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