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张宸晟 李想 王媛媛)2月19日上午,“2022年全球变局与中国方案”暨庆祝国家治理研究院成立八周年高端论坛在华中科技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举行。
华中科技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元元,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司长徐青森,湖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刘爱国,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欧阳康等领导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由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许晓东主持。来自马来西亚新亚洲战略研究中心、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国家气候中心、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单位的15位顶级专家作主旨演讲,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研究生院、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人文社会科处等职能部门领导和国家治理研究院师生50余人以及线上4000余观众参加了论坛。
李元元指出,今年恰逢华中科技大学成立70周年,七十年来,学校始终站立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潮头,被誉为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缩影。进入新时代,学校将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质量快速推进“双一流”建设,奋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我校坚决落实总书记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高度重视、大力支持文科智库建设。国家治理研究院是我校建立的第一个专业化智库,也是我国第一个国家治理研究院。8年来,在教育部、湖北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国家治理研究院取得了显著成绩、实现了快速发展,成长为湖北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智库。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国家治理研究院协同全校力量以“智”战疫,撰写了122期《国家治理参考》(抗击新冠肺炎专辑),多篇被中央和湖北省采纳,一些建议直接转化为抗疫政策,为湖北省乃至全国疫情防控贡献了华中大智慧。他指出,2022年,我们面对的是一个高度不确定的并充满挑战的世界,如何更好应对全球变局,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这是中国智库界,也是今天这次论坛要探讨的重大问题。希望通过这个论坛,与会的各位专家学者能够畅所欲言,产生更多智慧成果和结晶,为党和国家决策提出更多高水平的宝贵建议。
徐青森指出,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成立8年来,“聚焦重大问题、服务国家战略”,围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积极推进理论探索和政策研究,取得了系列显著成果,有力服务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重大战略,已经成长为国家治理领域的高水平研究平台和知名智库。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党和国家事业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作为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的主力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提供了不可替代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在2022年这“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开局之年,在这新时代新征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年份中,如何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世界大变局中开创新局,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我国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这既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课题。本次论坛汇聚一流专家学者,研判全球变局、谋划中国方案、推动全球治理,就充分彰显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扎根中国大地、面向时代未来、服务重大需求的责任担当,充分彰显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思想自觉、理论自觉性和行动自觉。他希望与会专家学者和广大高校智库工作者,扎根中国大地、拓展全球视野,聚焦战略问题和公共政策,努力打造说明中国的“说明书”、解释中国的“解释学”、研究中国的“方法论”,为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国际社会的理解认同,作出中国学术贡献。
刘爱国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北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批示指示要求,高度重视智库工作,组建包括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湖北地方治理研究院)等在内的11家省级新型智库。自成立以来,完成省新型智库课题一百多项,提交咨询报告2000余篇,形成《智库成果要报》500余期,300多期获省领导批示或被采纳,推出了一批有重要影响力的成果,其中有7篇研究成果获习近平总书记批示,多篇被中央有关部委采纳。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在其中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8年来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高水平智慧机构和学术交流平台,还被纳入湖北省“十大改革智库”,先后被评为湖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入选“中国大学智库百强榜”高校A类智库,为深化全球治理问题研究和推进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湖北高质量发展贡献了卓越智慧。他指出,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前所未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变化前所未有,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如何正确认识全球变局,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推动国际国内双向良性互动,已经成为亟需破解的重大问题。因此,本次论坛的举办恰逢其时,具有重要意义。他希望本次论坛将进一步汇聚真知,拓展视野,启迪智慧,为深入领会、充分把握、自觉立足“两个大局”,不断增强工作的前瞻性、主动性和科学性产生积极作用。
欧阳康对教育部社科司、湖北省委省政府,以及参加论坛和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国家治理研究院的各位专家和朋友表示感谢。他用“一二三四五”生动概括了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的成长历程:一是始终把握“聚焦重大问题、服务国家战略”的宗旨;二是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三是把握作为智库建设的三个方面,即思想理论要占领高地、对策建议要实、技术支撑要实;四是坚持战略性、前瞻性、针对性、及时性四个原则;五是拓展理论研究、政策研究、信息采集与智能化处理研究、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和相应的应用研究。他指出,今天我们讨论“全球变局与中国方案”,以期对“世界格局将会如何深刻改变?”“中国如何在百年变局中站在高端?”“我们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问题获得更加深刻的认识与理解。
本次论坛设有两场主旨报告,第一场主旨报告的主题是“2022年全球局势的研判”,有8位国内外顶级专家发言,由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杜志章主持。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从战争风险、疫情风险、通胀风险、金融风险、全球供应链断链风险、债务危机、政治动荡、生态环境危机、中美关系对抗分析等十一个方面概括了推动2022年全球变局的几大变量。
马来西亚新亚洲战略研究中心主席翁诗杰认为在2022年全球变局中东南亚已经成为大国博弈的兵家必争之地,中国必须以灵活、具备创意同时接地气的战术予以应对,积极开展同东南亚民间的友好互惠合作。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金灿荣从四个方面对中美全球治理进行了对比,一是中国所有的全球治理在实施过程中都是以联合国为主题,而美国是以其自身和盟友为主体;二是中国强调发展,而美国强调安全;三是中国强调伙伴关系,而美国得全球治理强调等级化;四是中国讲求自主发展,而美国要干预其他国家的内政。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指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包括百年未有之大萧条、大国格局的重塑、政治体系的重生和全球治理的重组。他还提出这一背景下我们面临着四个课题:数字升级时代的沉思、亚洲重心时代的变革、政治杂乱时代的坚持以及全球改革时代的设计。
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朱锋从疫情经济、疫情政治、疫情社会、疫情观念、疫情地区效应五个方面分析了疫情的冲击。他指出当前国际治理四个要点,一是全球治理的参与必须建立在国内面对疫情挑战升级完善的制度的基础之上;二是国际治理不取决于单个国家的行动,而是要有整体的思考、反思和投入;三是要思考疫情带来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抑制一切消极因素的蔓延?四是要考虑如果东亚成为全球商业中心,那么其未来前景将是怎样的?
中央党校全球治理与国际组织研究所所长樊吉社回顾过去一年多拜登对华的政策,指出中美关系目前正处于新旧框架交替的漂流阶段,美国可能正在进行二战以来的第四次重要的战略调整,中美战略博弈具有长期性,双方仍将继续探索利益边界和力量的限度,只有这两个方面都明确了中美关系才有可能进入相对稳定的时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叶海林指出,在处理中印关系中,中国要避免几个思维误区:一是印太战略的核心在东南亚,而不在印度;二是无论中国与印度的关系好与坏,并不决定中国崛起的未来;三是中国是否具备稳住印度的条件,取决于印度的崛起是不是必然的,而目前短期来看印度的崛起并不是必然的;四是中国稳住南亚的重点不是印度而是其他的周边国家。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特聘研究员王绍光指出,未来新冷战的走向存在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性是美国的焦虑变为无奈,接受事实,重构合作关系;另一种可能性美国是将焦虑化为恐惧,然后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面对第二种情况,中国要抱最好的希望,做最坏的准备,根据基本的情况做战略布局的调整和准备。
第二场主旨报告的主题是“2022年全球变局下的中国方案”,有7位国内外顶级专家发言,由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助理吴畏主持。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指出,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产生的根本原因,中国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最好的方式是保持定力实现较高的增长。当中国“第二个百年目标”实现时,中国的人均GDP应该至少要达到美国的一半,那时一方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另一方面可以驾驭世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将会进入到一个新的稳定的格局。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原秘书长张燕生指出,当前全球经济面对三个基本事实,即全球化倒退、全球贸易投资减速、全球供应链产业链收缩,这意味着全球经济、贸易和产业增长黄金时代的结束。面对全球经济的变局,中国要积极推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以及创新的全方位国际合作,来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改革前行,推动新型全球化前行,推动新型贸易投资前行,推动新型供应链产业链合作前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真正实现共赢共享。
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党委书记巢清尘指出,在双碳大背景下,我国在国际国内需要重视的四个方面:一是客观研判后疫情和后巴黎时代的走向;二是较好地处理碳达峰和碳中和相互的关系,特别要强化技术创新和市场机制作用;三是从碳中和长期的要求入手,避免锁定排放;四是在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需要与各国通力合作。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党委书记李佐军就应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下的供给冲击提出建议:一是通过改革来消除造成供不应求或者供给冲击的深层次的体制障碍;二是通过一系列的扩大开放方面的改革来从更大范围里面整合资源、缓解供给的冲击;三是要调整政策缓解供给冲击。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欧阳康指出,价值观建设是文明建设的核心,而当前全球治理的变局核心是价值体系的转型和价值观的重构。中国在价值竞争中要做好三个方面:一是在中国事务中要坚持以中国价值观为核心的战略定力;二在国际事务中要坚持全球道义的高地;三是要以极大的努力把中国价值观和人类文明道义结合起来引领世界。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建华指出,数字经济的发展是全球化变局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将会带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分化,这种分化中可能会引出一个新的社会形态,带来了一场全方位的变革。中国必须要面对四个方面的挑战:一是如何发展核心数字经济的核心产业;二是数字价值化利用如何避免规模庞大但是潜力挖掘不够的问题;三是规范发展的问题;四是必须面对国际数字治理规则的挑战。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孙永平指出,全球气候变化治理的紧迫性日益严峻,同时气候变化治理的复杂性也日益加深,全球气候治理出现地缘政治化、武器化、俱乐部化的新变局。对中国而言,气候变化治理要充分发挥文化优势、时间窗口优势和制度优势。
在闭幕式中,欧阳康致总结发言。他指出,此次论坛发言具有极为强烈的问题意识,深刻的问题剖析,非常清晰的主体意识和特殊的中国智慧,在多个方面已经明确提出了对于未来的希望和构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