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李菲菲)2019年11月16日,由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主办的第五届“全球治理·东湖论坛”——“‘一带一路’与全球治理”国际研讨会在武汉东湖宾馆举行。清华大学“一带一路”研究中心奥纳西斯学者、研究员Vasilis Trigkas,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蔡恒进,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翔,普华永道经济学家赵广彬,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员关照宇,习近平强军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陈东恒,华中智库副院长、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杜志章发表主旨演讲,该场主旨演讲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传播中心主任林跃勤主持。
1. Vasilis Trigkas:通过福利国家以来“缓解修昔底德陷阱”:西方福利国家的资金需求如何影响中国在“一带一路”中的多边关系
清华大学“一带一路”研究中心奥纳西斯学者、研究员Vasilis Trigkas认为,由于经济的、科技的日益增长,中国和美国等地域政治的冲突不可避免,而这种对立关系将会导致商业的竞争,包括市场竞争、科技竞争;先进的经济体与现有的经济体的冲突等。针对如何应对这一陷阱,他指出,应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增强福利国家与“一带一路”的联系,促进双方发展。目前经济危机是由退休人员和劳动人员的比例下降,继而透支未来的经济造成的。根据这样的假说,未来的机构投资者将会选择更多风险投资的回报,这会带来更多的挑战。在未来,退休的人员将占据经合组织国家的40%左右,对中国和其他很多国家来说,如何应对会未富先老以及未来养老金不足的危机是一个重要问题。他指出,中国目前已发展成为次大陆,而且到本世纪中叶亚洲人口将会扩大到四十亿人口,其中大部分人会成为中产阶级,这将提供很大的购买力,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
基于此,他认为促进发达福利国家养老基金在中国以及“一带一路”项目的积极投资是很有必要的。这对投资者是很好的机会,它可以试图去延缓福利国家地缘政治的冲突;对“一带一路”的发展也是机遇,它促进福利国家等巨额养老基金与“一带一路”的项目的联系,解决好安全保障、制度架构与信息透明,解决好开放与依存的关系,缓解养老金不足,进而促进“一带一路”自身的发展。
2. 蔡恒进:数字货币与电子支付:全球治理的机会与挑战
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蔡恒进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他以拷贝电子文件为例,阐述什么是区块链,在数字世界中,时间是不存在的,区块链恰恰富于数字世界以真正的内部世界,而这一点对于治理十分重要。对于区块链为何是一个有效工具,他指出,区块链技术是一个落地应用技术,它已经应用于法院数字发票、治理污染、垃圾管理等各方面。伴随着区块链技术不断发展,数字货币与电子支付(DC/EP)给当下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加入了新的影响因素。总得来说,区块链技术是现在或者未来通过电子货币能够替代热战,因此,区块链对于国家治理乃至全球治理都是一个重要的新的手段、方式。他认为,区块链技术的背后是AI技术,它的本质是背后技术的改变,而这也是造成过去我国很多治理措施已经不是很有效的原因。因而,他认为,如何在这一场新的全球竞争中占据优势是我国当下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3. 李翔:“一带一路”建设中阿拉伯国家政治风险及其对冲策略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翔认为,“一带一路”的建设实际上是中国发展的对冲策略,政治风险是“二相对偶”机制的风险,是潜在的政治风险和现实的政治风险,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政治风险的内生复杂性机理表现为政治风险具有内生复杂性,如突变性、冗杂性和隐蔽性等,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属性;而政治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以及政治主体自身认知能力的不完备性和自身素质的有限性,使得不确定性成为政治风险的显著特征。他分析了阿拉伯国家的特点,并基于此,阐述了“一带一路”建设中阿拉伯国家政治风险的来源,包括来自大国关系层面的政治风险、来自地区格局层面的政治风险以及来自阿拉伯国家自身的政治风险。他认为,应对一带一路建设中阿拉伯国家政治风险,应通过贸易上深化合作、能源上优势互补、高层往来上密切联系将“一带一路”建设中阿拉伯国家政治风险进行抵消、以桥梁性路径、功能性路径、社会化路径讲“一带一路”建设中阿拉伯国家政治风险进行转化。
4. 赵广彬: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和模式及其对一带一路的借鉴意义
普华永道经济学家赵广彬指出,根据过去70年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和模式及其对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的借鉴意义,我们应该真正重视“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一论断。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中国还应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只有这样在未来30年才能实现发达国家的目标。过去70年,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由贫穷落后的农业国成为全球规模最大工业园,改革开放是过去和未来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驱动力。目前中国多个关键领域缺乏竞争、部分行业国企比重太大、有些领域监管过严,因此应该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他认为中国发展有五大驱动力,即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从三驾马车投资、出口和消费,转向更加依赖消费;农业经济转为工业经济的结果是城镇化,因此当前中国发展空间很大;从“农业国”到“制造大国”再升级为“制造强国”;长期重视教育和科研,互联网与高科技飞速发展。
5. 关照宇: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应对全球治理挑战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员关照宇认为,过去六年来,伴随着中国的和平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一带一路”倡议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产生到发展,从“大写意”到“工笔画”的华丽转变。在“一带一路”倡议顺利推进的同时,国际体系正经历着复杂深刻的变革与调整,国际社会的“失序”和“逆全球化”现象的上演使得全球治理面临着新的挑战,由此导致的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和全球治理赤字,更加剧了各国对于未来发展的悲观预期。面对这一状况,作为国际体系领导者的美国本应主动承担起全球治理的责任,却片面将本国利益置于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之上,奉行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而中国则发起“一带一路”倡议,主动分享自身的发展成果,并欢迎世界搭上中国发展的快车。因而,他认为国际社会将目光投向中国,期待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应对全球治理出现的新挑战,促进世界共同发展。
6. 陈东恒:共建“一带一路”:全球治理现代化的科学路径
习近平强军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陈东恒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以合作共赢的融通性、开放包容的广泛性、聚力发展的务实性,不仅为各国提供了一条机遇之路、发展之路、繁荣之路,也为推进新型全球化和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全新思路和科学路径。这一倡议,切合国际力量对比消长变化的新形势、解决人类全球性问题的新挑战、维系多边国际治理机制的新考验,顺应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时代要求;主张以合作代替对抗、以开放代替封闭、以互利共赢代替零和博弈,立起治理现代化的全新理念;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改革是硬动力、稳定是硬任务,提供了治理现代化的中国经验;凝聚了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的全球治理新共识,构建起以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为先导的经济治理新模式,形成了以绿色发展为重点以政策沟通为依托的环境治理新路径,探索出合作推进反腐败治理的新对策,迈出治理现代化的实质性步伐。
7. 杜志章:文明互鉴视野下的“一带一路”倡议与建设
华中智库副院长、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杜志章认为,“文明互鉴”是人类文明的常态,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文明“交流”史和文明“互鉴”史,也人类文明发展的内生机制,“互鉴”的前提是“互赏”,即相互欣赏,而“互赏”的前提是“包容”,即相互尊重、平等对待。今天的“一带一路”联通了整个世界,所要传递的信息仍然是“和平”与“发展”,在“文明互鉴”视阈下“一带一路”所面临的挑战包括认知差异、利益差异和文明差异的消除问题。他指出,我们需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