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会议
首页  -  学术活动  -  国际会议  -  正文
第五届“全球治理·东湖论坛”主旨演讲(三)观点摘编

来源: 时间:2019-11-22 点击量:


(通讯员:赵航)20191116日,由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主办的第五届“全球治理·东湖论坛”——“‘一带一路’与全球治理”国际研讨会在武汉东湖宾馆举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梁昊光,肯尼亚东非天主教大学法学系教授Ernest Beyaraza,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公司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鲁桐,乐山师范学院跨喜马拉雅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Buddhi Prasad Sharma(尼泊尔),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栗志刚,江苏省“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院长吴志华发表主旨演讲。该场主旨演讲由《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主任吴兰丽主持。


1. 梁昊光:命运共同体世界:中巴经济走廊实践探索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梁昊光指出,中华民族复兴与世界秩序重构是不可分割的历史进程,建构怎样的世界、如何来建构才有利于中华复兴梦的顺利实现,是关乎国运的重大问题。他认为当前命运共同体世界中发展范式正在发生革命性改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世界秩序体系政治上冷战思维、强权政治为主导转向相互尊重、平等协商为主导;安全上崇尚暴力、偏执极端为主导转向对话谈判、求同存异为主导;经济上竞争互害、封闭自保为主导转向合作互补、开放共赢为主导;文化上隔阂冲突、狭隘自大为主导转向互学互鉴、多样共存为主导;生态上一味索取、牺牲环境为主导转向保护优先、绿色低碳为主导,最终走向分歧差别逐渐消失的世界秩序体系。

在当下范式转变的过程中,建设中巴经济走廊是构建命运共同体世界的重要实践探索,梁昊光院长从区域范围、发展进程、战略定位、地缘影响四个方面详细介绍了中巴经济走廊,指出其面临安全问题、地缘博弈、政局动荡等多方面的挑战。尽管如此,人类命运共同体模式在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当中得到了创造性应用,充分体现了共商、共建、共享的精神原则,取得了积极成果,如中巴经济走廊联合合作委员会能够妥善处理分歧,并在吸纳当地人民参与、共享发展成果、吸引投资等方面成效显著。


2. Ernest Beyaraza:特指一带一路与全球治理的全球化的正反论证


肯尼亚东非天主教大学法学系教授Ernest Beyaraza指出,全球治理的提出基于全球化概念,而全球化概念本身具有正面的积极性和反面的消极性二重内涵,并从正反两重维度论证了一带一路的重要地位和积极意义。他认为,反面的全球化概念其主要特征是自私,如某个国家制定的全球化策略以宣扬自由主义为包装,仅考虑自身获益而不惜牺牲别国利益,这就导致弱势国家在参与全球化过程中牺牲了自身的利益,这种全球化的本质是欺骗和隐瞒。正面的全球化概念应该包含人们自由迁徙、自由传播思想、自由工作流动的内涵。

Ernest教授指出,基于对全球化问题的正反二重考察,我们要尝试超越负面的全球化,在全球化发展中,没有国家能置身事外,独善其身,为此要谋求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就需要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并打破负面的全球化。一带一路倡议对于非洲国家来说恰逢其时,与非洲国家所追求的自由和独立的目的不谋而合,且不以资源掠夺和势力扩张为目的,是真正能够为非洲人民切实带来好处和收益的倡议和全球化策略。


3. 鲁桐:从希腊比雷埃夫斯港看“一带一路”项目的风险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公司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鲁桐指出,一带一路进程中,希腊的地位和角色非常重要,在战略上,希腊是欧盟第一个与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备忘录的国家。中希两国政府间、百姓间关系友好。因而比雷埃夫斯港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示范意义。

具体来说,比港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有海上商业街之称,历史悠久且发展潜力巨大。但是中国在收购比港的过程中,遇到了一定的变革阻力,这些阻力来自政治方面的压力、工会方面的抗议、利益集团的阻扰、欧盟政策的限制和普通百姓的怀疑。基于比港私有化面临的挑战,中远海运已在培育企业新文化、制定发展战略和薪酬激励等方面对比港的经营发展模式进行探索并作出了努力。

总体来说,比港是中国经验、中国标准、中国技术在一带一路成果应用的典范,具有明显的示范效应。其成功经验可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国有企业是一带一路项目的主力军;二是合作共赢是一带一路项目成功的法宝;三是重视和防范一带一路风险是确保经营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可见,比港与中国文化和中国组织架构的全面融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国有企业在一带一路中发挥着中坚作用,其海外政策需做相应的改变和调整,比如激励机制、人力资源管理等。


4. Buddhi Prasad Sharma:中国的发展成就与一带一路:尼泊尔等发展中国家概况


乐山师范学院跨喜马拉雅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Buddhi Prasad Sharma(尼泊尔)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但也面临着不可避免的全球问题,即现行的由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落后于世界发展现状,西方国家所奉行的自由主义和所谓的民主正在遭遇失败,而一带一路倡议为促进多边合作,世界的稳定和繁荣发展发挥重大作用。

他认为,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上所担任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并且在促进和带动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方面贡献突出。包含尼泊尔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对于一带一路倡议是非常欢迎和赞赏的。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展现并承担了积极的角色来解决全球问题,在这一过程,奉行着独立、自主、平等的不干涉的原则,没有借助于殖民拓展,展现出与西方诸多国家的不同之处。

他指出,现在的中国更愿意加入全球治理体系和重构世界秩序的过程中,中国愿意求同存异和全球诸多国家一道,共同进行全球治理,而不是像特朗普一样奉行单边主义逃避国家责任。中国希望并且能够进一步促进世界秩序的构建,发出发展中国家的声音。


5.栗志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共识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栗志刚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从理念上宣传,而一带一路是切实落实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的实践路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需要发展中国家的参与,更需要得到发达国家的认同,为此,就要形成价值共识。

他指出,从哲学层面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共识,首先要理解价值认同和价值共识的含义。价值认同和价值共识是不一样的,价值认同, 是指人们对某种或某类价值认可并形成相应的价值观念。而价值共识, 是指不同价值主体之间通过相互沟通而就某种价值或某类价值及其合理性达到一致意见。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价值就在于体现了中华民族历来追求和睦、爱好和平、倡导和谐,亲仁善邻协和万邦和合文化。为全球生态和谐、国际和平事业、变革全球治理体系、构建全球公平正义的新秩序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一带一路等区域合作架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伟大实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共识,需要国际间的合作和各国的理解,更需要不同价值主体的理解与接纳。西方国家要对中国方案具有同情和理解,而中国要向世界传播中国价值观,推广中国智慧。


6. 吴志华:以合理定位推动“一带一路”共建高质量发展


江苏省“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院长吴志华认为,推动一带一路共建高质量发展面临部分挑战,他以一带一路交汇点共建为例,提出一带一路共建冷热不均、共建能级不匹配的问题,如江苏连云港是一带一路的先导区和核心区,但其发展和建设不尽人意,同时体现出一带一路共建整合不力等问题。为此,他指出,推动一带一路共建高质量发展有赖于合理定位体系的支撑保障,从总体定位上来看,应该包含国别定位、区域定位、行业定位、企业定位和其他组织定位等维度。所强调的是天下大同、和而不同;贫穷时自强,以及发展得好时分享成果,这与西方一些国家采取的掠夺性扩张模式有本质性区别。

在政策建议上,他指出要防止一带一路定位的泛化,防止一带一路定位的短视,要重视一带一路五通,特别是民心相通;强化一带一路战略支点的协整共建,如连云港与霍尔果斯的建设和发展,将扬子江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共建;要以一带一路人才地图为抓手,促进相关单位的合理定位与密切合作。


v